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却热气蒸腾,下午四点刚过,一群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踏上剑道,金属剑尖在空中划出清脆的声响,步伐移动间,汗水与专注交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站立,目光随着小选手们的动作移动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眼中闪烁着光芒,那种纯粹的快乐让我特别感动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说,“过去一段时间,许多体育活动因故中断,如今随着形势好转,我们终于能稳步推进击剑运动的恢复,重点不是急于追求成绩,而是先让孩子找回击剑带来的乐趣。”
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,王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青少年击剑运动,她指出,击剑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,更是一种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独特途径。“击剑运动讲究礼仪、策略与自律,从持剑行礼到实战对抗,每一个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格。”她举例说,许多刚开始学习击剑的孩子性格内向或急躁,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,他们逐渐学会冷静观察、果断决策,并懂得尊重对手与自己。
在俱乐部里,一位名叫李悦的十岁女孩刚刚结束与队友的练习赛,她摘下护面,擦拭额角的汗水,兴奋地告诉记者:“我特别喜欢击剑!刚开始有点怕剑尖,但现在觉得像下棋一样,要动脑筋,王老师总说,输赢不重要,重要的是打得聪明、打得开心。”李悦的母亲在一旁补充道,孩子学习击剑两年,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有耐心和自信,“以前遇到难题容易放弃,现在会主动思考解决方法,这种成长比奖牌更珍贵。”
王钰认为,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平衡竞技与兴趣。“许多家长最初送孩子来学击剑,是希望锻炼身体或获得升学优势,但我们更强调,首先要让孩子真正热爱这项运动。”她介绍,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,包括举办“趣味击剑挑战赛”、开设“击剑体验周”、组织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等活动,旨在降低参与门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击剑。
“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些游戏化的训练方式。”王钰说,“比如将基本功练习编成闯关游戏,用彩色标记点帮助孩子记忆步伐,甚至开发了适合低龄儿童的塑料安全剑具,重要的是,让他们在玩中学,在学中玩。”
在专业层面,王钰与协会团队也密切关注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长期发展,她强调,科学训练与适度参赛至关重要。“有些家长和教练急于求成,让孩子过早进行高强度专项训练,这反而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或心理倦怠,我们建议遵循‘全面发展、循序渐进’的原则,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。”
为保障训练安全与质量,北京市击剑协会加强了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考核,并推广“体能储备+技术打磨+心理调适”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,协会还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击剑运动进一步融入校园体育课程。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少数精英选手,而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青少年击剑生态。”王钰表示。
在俱乐部另一侧,一群刚入门的小学员正在教练指导下学习基本姿势,他们认真模仿着教练的动作,眼神里充满好奇与期待,王钰走过去,蹲下身来耐心纠正一个孩子的握剑手势,轻声鼓励道:“手腕再放松一点,对,就是这样,剑是你身体的延伸,不是负担。”
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正是王钰所倡导的“以人为本”的击剑教育理念的体现。“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有的爆发力强适合重剑,有的反应快适合花剑,有的身高臂长适合佩剑,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,而不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人。”
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,北京市各类击剑赛事和活动正逐步恢复,王钰透露,协会计划在年底前举办多场面向不同年龄组的比赛,其中特别设置了“进步奖”和“体育精神奖”,以鼓励那些虽未夺冠但表现出显著进步和良好风尚的小选手。

“竞技体育难免有胜负,但我们希望孩子们明白,比金牌更宝贵的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享受运动本身的心态。”王钰说,“当看到一个曾经因输比赛而哭泣的孩子,现在能够坦然面对胜负并与对手友好击掌时,我觉得这就是击剑教育最大的成功。”
夜幕降临,俱乐部的训练课程陆续结束,孩子们脱下装备,互相道别,三三两两地离开,剑道重归宁静,但空气中仍弥漫着奋斗与欢乐的气息,王钰站在门口,目送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,眼神中充满期待。

“中国击剑的未来在这些孩子手中。”她最后说,“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,就是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,让每一个热爱击剑的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长,当金属交锋的声音再次响彻场馆,当笑容重新绽放在孩子们脸上,我知道,击剑运动的春天正在到来。”


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