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初秋的北京,微风裹挟着丝丝凉意,而位于海淀区的一家击剑馆内却是一片火热景象,剑道上,十几个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花剑,在教练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着弓步与冲刺,金属剑尖碰撞的清脆声、脚步声与孩子们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,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,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场景中,一位身着运动装、神情专注的中年女性格外引人注目——她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。
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推广的重要推动者之一,王钰多年来始终致力于青少年击剑的培养与普及工作,在接受专访时,她反复强调一个理念:“击剑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,而是让孩子在剑道上找到快乐,找回自信。”

击剑的独特魅力:从“冷门”到“热门”
击剑运动源于欧洲贵族传统,曾被视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这项运动过去长期处于小众状态,但近年来,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,击剑逐渐走进大众视野,王钰指出,击剑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多重益处:“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,还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抗压能力,在剑道上,每一秒都需要快速思考与反应,这种训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建设非常有益。”
据统计,北京市目前已有超过50所中小学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或课外活动项目,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人数较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,这一变化背后,离不开王钰及其团队的努力,他们通过举办校园击剑体验课、组织市级青少年击剑联赛等方式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这项运动。
疫情后的重启:让孩子安全回归剑道
2020年以来的疫情对体育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,击剑运动也不例外,长时间的训练中断、比赛取消,让许多热爱击剑的孩子感到失落与迷茫,王钰坦言,那段时间协会面临诸多挑战:“如何保障孩子们的安全?如何维持他们的训练热情?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。”
为此,北京市击剑协会迅速行动,制定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与训练指南,场馆定期消毒、限制同时段训练人数、推广线上教学课程……这些举措不仅确保了击剑活动的安全性,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安心的训练环境,王钰特别提到一个细节:“我们在每节训练课后都会安排‘击剑小故事分享’环节,让孩子们聊聊自己的感受,有的孩子说,重新拿起剑的那一刻,感觉自己‘活过来了’。”
这种情感共鸣,正是王钰最希望看到的。“击剑对于许多孩子来说,不仅是运动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,重回剑道,意味着他们重新找回了那份纯粹的快乐。”
个性化培养: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
在击剑推广过程中,王钰始终坚持“因材施教”的理念,她认为,每个孩子参与击剑的初衷不同,有的为了锻炼身体,有的为了结交朋友,有的则怀揣着职业梦想。“我们的任务是尊重他们的选择,并提供相应的支持。”
协会为此推出了分层训练计划:针对初学者,以趣味性和基础动作为主;对于有潜力的选手,则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与参赛机会,王钰分享了一个案例:一名性格内向的男孩在接触击剑后,逐渐变得开朗自信,甚至在校内活动中主动担任击剑表演的领队。“这种转变,比赢得任何奖牌都更让人欣慰。”
王钰还特别强调心理辅导的重要性。“击剑是一项对抗性运动,胜负往往在一瞬间,孩子们需要学会面对失败,并在挫折中成长。”协会邀请运动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讲座,帮助孩子和家长正确看待比赛结果,将重点放在过程而非输赢上。

家庭与社会的合力:共建击剑教育生态
青少年击剑的发展,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,王钰指出,许多家长最初让孩子学习击剑是出于“锻炼体魄”或“提升气质”的考虑,但随着孩子深入参与,他们逐渐认识到这项运动的更深层价值。“一位家长告诉我,她的女儿通过击剑学会了‘优雅地面对挑战’,这种品质将受益终身。”
为了加强家校联动,协会定期举办“家长击剑体验日”,让家长亲身感受击剑的乐趣与难度,协会还与企业合作,推出击剑公益项目,为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训练机会。“我们希望击剑不再是‘贵族运动’,而是每个孩子都能接触的体育项目。”王钰说。
未来展望:让击剑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束光
谈及击剑运动的未来,王钰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,她表示,协会将继续扩大击剑的普及范围,尤其是向郊区及农村地区延伸。“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,在北京市建立至少20个基层击剑训练点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这项运动。”
协会还将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,推动击剑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。“将击剑文化融入历史、艺术课程中,让孩子从多角度理解这项运动的内涵。”王钰认为,击剑的推广不应局限于技术训练,更应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培养。
采访结束时,王钰回到剑道旁,看着孩子们认真训练的身影,轻声说道:“击剑就像人生——需要勇气、智慧与坚持,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,无论他们未来是否成为运动员,这份快乐与成长都将永远伴随他们。”
窗外,夕阳西下,剑馆内的灯光依然明亮,孩子们的笑声与剑刃交错的声音,仿佛在演奏一首关于青春与梦想的乐章,而王钰与她的团队,正默默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剑道,让每一个重回这里的孩子,都能继续书写他们的精彩故事。


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