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以剑为笔书写人生新篇章
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,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年轻人正专注地翻阅着哲学典籍,他叫费若秋,曾是中国击剑界备受瞩目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褪去赛场光环,成为哥大一名普通却又特殊的学生,本报独家专访了这位从剑道转向学术的运动员,聆听他如何以剑为笔,在哥大的求学路上书写人生新篇章。
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受父亲影响,他8岁拿起花剑,15岁入选国家青年队,20岁远赴法国训练,成为当时中国击剑界少数在欧洲职业俱乐部磨砺的选手。“在法国的五年,我学会了如何与孤独共处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训练馆里只有剑尖碰撞的声音,和窗外陌生的语言,但正是这种孤独,让我更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。”他的职业生涯不乏高光时刻:曾获世青赛铜牌,并在欧洲多项公开赛中跻身八强,2022年,27岁的他宣布退役,选择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体育管理与心理学双学位。
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,面对质疑,费若秋的回应冷静而坚定: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如何思考,剑道如人生,每一步攻守都需要策略与沉淀,我想探索体育背后的科学与社会价值,而哥大提供了这样的平台。”他的转型并非一时冲动,在法国期间,他已通过线上课程修读心理学,并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志愿者项目。“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短暂,但学习能力是永恒的‘佩剑’。”他笑着说。

哥大的求学生活对费若秋而言是全新的挑战,语言障碍、密集的课程、文化差异……他坦言最初连学术论文的格式都需从头学起。“第一次写分析报告时,我习惯性地用比赛战术思维去解构问题,结果教授反馈说‘太像作战计划了’。”他幽默地分享道,击剑训练赋予的专注力与韧性,让他迅速适应了学术节奏,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,延续职业运动员的作息:先进行两小时体能训练,再投入学习。“剑道要求你在电光石火间做出决策,而学术研究需要慢工出细活,这种‘快与慢’的平衡,正是我现在修行的课题。”
在哥大,费若秋并未远离击剑,他担任校击剑俱乐部的技术顾问,定期指导热爱击剑的学生。“有一次,一个学生问我:‘如何克服比赛前的恐惧?’我告诉他,恐惧不是敌人,而是你的‘对手’,你要像分析剑路一样,拆解它的来源,然后制定策略。”这种将竞技经验与学术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,深受学生欢迎,他还与教授合作开展“运动员心理韧性”研究,试图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东西方训练体系的差异。“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与即兴,中国体系注重纪律与基本功,我希望找到一种融合之道,帮助年轻运动员少走弯路。”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计划清晰而多元,他希望在毕业后投身体育教育,推动青少年击剑普及,并参与国际体育政策制定。“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的一部分,我想搭建一座桥梁,让更多运动员在退役后能找到人生的‘第二赛场’。”他特别提到中国击剑名将雷声的榜样作用:“他从奥运冠军到北大教师的转型,证明了运动员的潜力远不止于领奖台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,映照出当代运动员的更多可能性,从巴黎的训练馆到哥大的讲堂,他从“以剑为战”到“以剑为笔”,在攻守之间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,正如他所说:“剑尖指向的不应只是对手,还有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望向窗外哥大的草坪,那里有学生正奔跑着进行户外训练,他轻声补充道:“如果有一天,我的经历能激励某个孩子既拿起剑,也拿起书,那就是我最成功的‘金牌’。”







发表评论